欢迎来到KTV招聘网!
loading
免费发布信息
·绵阳 [切换]
    绵阳KTV招聘网 > 绵阳热点资讯 > 绵阳励志/美文 >  自古圣贤因时立教虽若不同其用功大指无或少异《书》谓“惟精惟一

    自古圣贤因时立教虽若不同其用功大指无或少异《书》谓“惟精惟一

    时间:2022-09-19 12:45:34  编辑:快推网  来源:  浏览:697次   【】【】【网站投稿
    自古圣贤因时立教,虽若不同,其用功大指无或少异。《书》谓“惟精惟一”①,《易》谓“敬以直内,义以方外”②,孔子谓“格致诚正,博文约礼”③,曾子谓“忠恕”④,子思谓“尊德性而道问学”⑤,孟子谓“集义养气,求其放心”⑥,虽若人自为说,有不可强同者,而求其要领归宿,合若符契。何者?夫道一而已。道同则心同,心同则学同。其卒不同者,皆邪说也。从前的圣贤都是根据不同的情况设立自己的实践方法,虽然看起来各不相同

    自古圣贤因时立教,虽若不同,其用功大指无或少异。《书》谓“惟精惟一”①,《易》谓“敬以直内,义以方外”②,孔子谓“格致诚正,博文约礼”③,曾子谓“忠恕”④,子思谓“尊德性而道问学”⑤,孟子谓“集义养气,求其放心”⑥,虽若人自为说,有不可强同者,而求其要领归宿,合若符契。何者?夫道一而已。道同则心同,心同则学同。其卒不同者,皆邪说也。

    从前的圣贤都是根据不同的情况设立自己的实践方法,虽然看起来各不相同,但其用功的主旨方向却是一致的。《尚书》说“惟精惟一”,《易经》说“敬以直内,义以方外”,孔子说“格致诚正,博文约礼”,曾子说“忠恕”,子思说“尊德性而道问学”,孟子说“集义养气,求其放心”,虽然每个人各有各的表达,有其不能强求一致的地方,但其中的关键和方向都是一样的。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道是同一的。天道同,人心则同;人心同,则学问亦同。那些本质上与此不同的学说,都不过是异端邪术罢了。惟精惟一:语出《尚书·大禹谟》。大意指用功精深,用心专一。精,用功精深;一,专心。敬以直内,义以方外:语出《周易·坤·文言》。大意是:用敬矫正内在的思想,用义规范外在的行为。格致诚正,博文约礼:所谓“格致诚正”,即《大学》八目“格致诚正修齐治平”中的正心、诚意、格物、致知。原文为: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;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。”大意是:古代想要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,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;想要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,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;想要管理好自己家庭的人,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;想要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,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;想要端正自己内心的人,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;想要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,先要实践扩充自己的良知;实践扩充自己的良知的途径在于随事体察和纠正心念。(此处“致知”和“格物”的解释是按照王阳明的说法。)“博文约礼”语出《论语·雍也》:“君子博学于文,约之以礼,亦可以弗畔矣夫!”大意是:君子广泛地学习和实践,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,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。忠恕:语出《论语·里仁》:“子曰:‘参乎!吾道一以贯之。’曾子曰:‘唯。’子出,门人问曰:‘何谓也?’曾子曰:‘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’”大意是:孔子说:“我的学问贯通为一。”曾子解释说:“老师的学问,忠恕两个字罢了。”尊德性而道问学:语出《礼记·中庸》:“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。”大意是:君子既要尊重与生俱有的善性,又要经由学习、存养发展善性。子思,孔子的孙子,曾子的学生,被认为是《中庸》一书的作者。集义养气,求其放心:“集义”,语出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集义所生者,非义袭而取之也。”朱熹《孟子集注》谓:“集义,犹言积善,盖欲事事皆合于义也。”“养气”,语出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我善养吾浩然之气。”“养气说”是孟子修身论的重要组成部分,为阳明先生所推崇,它指的是培养人的内在品德,和中医“养气”之说并不相同。“求其放心”,语出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学问之道无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。”大意是: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,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。放,放任。

    后世大患,尤在无志,故今以立志为说。中间字字句句,莫非立志。盖终身问学之功,只是立得志而已。若以是说而合精一,则字字句句皆精一之功;以是说而合敬义,则字字句句皆敬义之功。其诸“格致”、“博约”、“忠恕”等说,无不吻合。但能实心体之,然后信予言之非妄也。

    后世之人的大毛病,主要是在没有志向,所以我今天特地写这篇“立志说”。中间一字一句,都是和立志相关的。因为人一生求学的功夫,也只是能够立志而已。如果把我所说和“精一”对照,则一字一句都是“精一”的功夫;如果把我所说和“敬义”对照,则一字一句都是“敬义”的功夫。其他像“格致”、“博约”、“忠恕”等说,也都和我这里说的相符合。你如果能真实体会,就会相信我讲的都是真的。

    这篇文章写于正德十年(1515),因弟弟王守文之请而写的,讲的是如何树立志向。王阳明最看重志向,他自幼就树立了成圣贤的志向。小时候问私塾老师什么是“人生第一等事”,老师回答说:就是读书科举做官。阳明反驳说不然,“读书成圣方为第一等事!”这不平凡的志向让老师惊愕不已。你立什么志,决定了你成为什么样的人。西方“唯意志论”哲学家叔本华说:“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,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。”说的是人的意志力是自作主宰的,阳明的立志,也庶几近之。

    志者,心之所之也。它是生命追求的内在驱动力,阳明形容为“气之帅、人之命、木之根、水之源。”早在贵州龙场时,他就写了《教条示龙场诸生》,定下四条规训:立志、勤学、改过、责善。立志是放在首位的,并开宗明义点出:“志不立,天下无可成之事。”

    在这篇文字中他依然强调:学莫先于立志。立的是成圣贤的志。这样才不能沦为平庸之辈。具体说来就是让心纯粹地向着天理,去除掉私欲。需注意的是这里的私欲指的是不正当的感性欲望,“纯乎天理”就是让内在的道德理性提振起来,洞察、消融、净化人性中的种种偏私陋习。阳明并没有夸大主观意志的作用,以为立志后就一劳永逸。他强调的是“正诸先觉、考诸古训”的作用,即明师和圣贤经典的引领。因为对于初立志或立志不笃的人来说,他们内心是没有依靠的,需要一个先知先觉者来护持他们。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虚心去听取,思考、再辨明,不要一开始就质疑,才能养出“尊崇笃信”的志向。

    在阳明看来,家庭最理想的状态是父子兄弟共同立下成圣贤的志向,互相成全。他有个潮州学生叫黄梦星,他父亲从当地读书人那里听闻过阳明的学说,心向往之,但年事已高,未能亲往求学,只能命儿子去绍兴师从阳明,还说:“我老了,我不希望你考科举,只希望你能一闻夫子之道。我就算啜粥饮水,死填沟壑,也心满意足了。”黄梦星为了侍父事师两不误,多次不远万里,往返于浙江、广东之间,令阳明十分感动,亟称黄氏父子“诚心一志”,做父亲的能“以圣贤之学督教其子”,做儿子的能成全父亲的志向,是真正的父慈子孝。

    近代享誉国际的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晏阳初(1890—1990),他后来虽皈依基督教,但童年时就立下儒家修齐治平的远大志向:

    我读的古书,虽然有限,但它们都悄悄地在我幼小的心田中,埋下一粒微妙的火种,要经过一二十年,我才发现它的存在和意义。那是什么呢?就是儒家的民本思想和天下一家的观念。平民教育运动、乡村建设运动,不论在中国,或是在海外,都是民本思想的实践,而以天下一家为最高宗旨。幼年的教育,也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人生观。天天向“天地君亲师”的牌位磕头,日日夜夜对着这牌位,口诵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誓言,尽管那套大道理,不甚了了,脑袋里还是装满了它。我很早就有“忧以天下乐以天下”的壮怀,似乎以此为当然。个人、家、国、天下,既是一脉相连读书人的理想,大则为民从政,小则显亲扬名,实际上两者是一回事。也就是功名致仕,其极致是为一国之相。科举未废除前,我也做过这样的梦。现在回想觉得有点可笑,但也可见我自幼心高好强,具有治国平天下的豪志,平民教育、乡村改造,都是放眼世界的运动,和我小时的理想,可说是殊途同归。(《早期经验与影响》,摘自《晏阳初文集》,四川教育出版社,1990年版)

    最新便民信息
    绵阳最新入驻机构
    15535353523